首页
> 政务动态 > 本地快讯
本地快讯

蒋僧桥村:用“美丽事业”打造美丽乡村

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7-29 16:46   点击数:

【乡村名片】

路桥区峰江街道蒋僧桥村由原孙家村、蒋僧桥村于2018年8月合并而成,是中共黄岩县委成立的会址(戴大夫故居)所在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岩和路桥革命活动的指导中心,也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的重要活动据点。全村共有人口2219人,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

革新,将污染产业“赶”出去

成片的绿植,凉亭、吊桥、流水错落其中,蝴蝶、蜻蜓低空飞舞,时不时还有蝉鸣传来……7月16日,当记者一行人来到蒋僧桥村,没走几步就被眼前这片占地30亩的公园所吸引。

谁能想到,如今这片错落有致、生机勃勃的绿化公园,在两年前还是一片因土壤污染而闲置的土地,池塘里满是黑臭的死水,苍蝇纷飞。

“从1983年开始,原孙家村和蒋僧桥村的村民就开始从事废旧电器拆解和拉铜丝行业。作业场所大到成规模的厂房,小到房前屋后,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参与其中。”说起当年的场景,蒋僧桥村党总支书记孙晓春忍不住叹了口气,“当时人工费每天只有15元,拆解业一天就能赚100元,算是‘暴利’行业了。”

拆解业和拉铜丝行业固然给两村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洗锈使用的浓硫酸及污水乱排等行为,也给村里环境埋下了隐患。

1993年,孙晓春接任原孙家村党支部书记时,村子周边水系已经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之前,村里还没通上自来水,村民生活所需的水都从河里取,水质污染后,大家只能上山取水。”孙晓春还发现,村里的土壤也被严重污染,已经不适合种植农作物了。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孙晓春觉得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空间。于是,那时候他就拍板,只有关停污染企业才能进一步改善环境。随后的几年间,该村关停拆解工厂数十家。

创新,把绿色经济“引”进来

在地不能种、厂不能建的情况下,村里急需新的产业“救场”。

“当时想到的方法就是种植花卉苗木,通过植物根茎的吸附能力,降低土壤当中重金属元素等污染物,通过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让土质重回耕种标准。”孙晓春介绍,村里一合计,种植花卉苗木既能有效解决土壤污染问题,也能带动新的产业发展。

就这样,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下,从2010年开始,蒋僧桥村启动土地流转工作,通过整合村里土地资源,租给苗木花卉企业。目前,该村共计完成600多亩土地流转工作,引来6家成规模花卉苗木企业入驻,成片的花苗、景观苗木扎根蒋僧桥村。

出租土地,既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长,也让村里人人当起了“包租公”。在村里经营小卖铺的李玉莲家就有2亩多土地交由村里转租,每年能获益4000多元,“2亩地自己种的话没多少收入,转租后不仅收入多了,还省心。”李玉莲说。

除了土地流转收租之外,村里新建的公园也成了村集体经济的一大收入来源。今年“五一”期间,蒋僧桥村在公园内办起了虞美人花展,每日吸引游客600多人,高峰期达到了800多人,有效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借着绿色经济“扎根”蒋僧桥村的东风,村里的环境面貌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篮球场、游泳池等民生设施一一和村民见面。

从小在村里长大的韩增良就感叹,这两年村里空气是越来越好,路也越修越宽,“整治前,门前那口水塘就把我‘堵’在家里了,哪像现在,白天村里逛逛,晚上去篮球场看看,过段时间等游泳池建起来就更热闹了。”

打造台州市区南大门的后花园

蒋僧桥村驻村干部应理军

2016年,与蒋僧桥村毗邻而建的台州花木城正式破土动工。当时,台州花木城附近的种植用地并不多,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蒋僧桥村的可种植土地成为苗木花卉企业的首选。

为了给村里发展绿色经济腾出更多土地,我们同时进行了治危拆违工作和村里土地流转工作。治危拆违之初,村民对拆除各自房前屋后违建的小作坊有过不理解、不支持,对于土地流转也比较抗拒,不少村民还是想着自耕自种。

为了说服村民,我们费了不少力气。好在,有一部分村民同意了土地流转。随后,村里关停了大量低小散作坊,并专门划出区域集中管理优质企业,形成产业集聚。

当第一批村民得到数倍于土地自耕自种收入的租金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了这项工作。

紧接着,路桥第一家笼式足球场落地蒋僧桥村、占地30多亩的生态公园及沿河绿道建成,土地流转带来了实质性的经济收益后,村里出现了更多肯定的声音。

另外,随着台州花木城建成,和其毗邻的蒋僧桥村也成了市民短途游的好去处。游客变多,我们准备快速推进美丽乡村和精品旅游线路打造计划。下阶段,村里将依托辖内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戴大夫故居,构建党建广场、南村书院环绕的红色旅游线路。同时,还将继续大力扶植苗木花卉企业,加快花卉物流仓储大楼建设,留住“金凤凰”,实现绿色经济全覆盖,从而达到“让红色更红、让绿色更绿”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