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强农惠农
强农惠农

临海市上盘镇:一株“花”,种到了大江南北

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1-11-11 17:13   点击数:

立冬前一周,秋意正浓。记者一行从椒江南岸启程,跨江北上,再往东行,不久便来到了位于椒北平原之上的临海市上盘镇劳动村。

穿过劳动村的大街,随风扑面而来一阵阵的桂花香,沁人心脾。沿途打开车窗,村边的片片农田在阳光下泛着绿油油的光彩,那便是此行要去探寻的当地农业发展的“金钥匙”——西蓝花。

临海被誉为“中国西蓝花之乡”,上盘镇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冬春西蓝花生产中心和重要的国际西蓝花生产基地,劳动村是全镇最早开始种植西蓝花的村庄。广阔的沿海平原、肥沃的土地以及得天独厚的冬春气候条件,让这里的西蓝花生长得尤为繁盛。

“80后”的王勇是劳动村党支部书记,他记得这一株株形似花球的绿色蔬菜从小就“闯入”了他的生活。

“早在1989年,村里就有人开始种植西蓝花了。我爸就是村里较早一批种植西蓝花的农民。”王勇说,西蓝花是国外引进的蔬菜品种,当时没几个人见过,也不懂怎么种,直到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引种试种成功,还带来了不错的收益,种植西蓝花引起了村民们的关注。

今年40多岁的周荣晓是劳动村的西蓝花种植大户,他的父亲就是劳动村最早引种试种西蓝花的农户。

“一开始,村里的西蓝花种得不多,一个种植户平均种3至5亩地,最多的也只有十来亩。”在周荣晓的记忆里,跟着父亲摸索着种植西蓝花的村民收益都不错,因为当时西蓝花走外销的路子,市场价格高,销路稳定,不愁卖不出去。起先大多数村民怕种不好,不敢大批量种植,后来才种多起来。“西蓝花成熟收割后,家家户户用手推车推到收购西蓝花的加工厂,一手提篮的‘花’能赚100多元钱。”

一株株西蓝花,在劳动村唱响了“致富曲”。好消息传遍整个村子,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种植西蓝花。如今,劳动村1400多人中,90%以上村民主要从事西蓝花种植,效益颇丰。

西蓝花喜低温,喜长日照,劳动村适宜种植冬春西蓝花,长势强劲。然而,受当地气候影响,这恰恰限制了村里的西蓝花产业的发展。与西蓝花打了多年交道,周荣晓与不少村民一样,都意识到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西蓝花一年有两季,冬春时节市场供应量大,西蓝花价格走低,而到了夏季,西蓝花也有市场需求,但自家地里种不出‘花’来,订单在手,却供不出货。”周荣晓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民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错峰种植。冬天在本地种,夏天种到北方去,让两季“花”开出“全年果”。

劳动村村民最早把西蓝花种到了地处河北省西北部的张家口市张北县,这里是属于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坝上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此外,村民们还在江苏、山东、甘肃、云南等全国近10个省份种植西蓝花。

“如今,全国各地只要有西蓝花种植的农田,就有我们劳动村村民的身影。”王勇说,目前,劳动村已有50%以上的村民走出去种西蓝花,总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年产量约二三十万吨。去年,这些种植户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至30万元。

一株西蓝花不仅带动村民致富,还改变了小乡村旧面貌。村里原先的泥巴墙茅草房早已华丽变身成一幢幢小洋房。

从种植西蓝花,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销体系,历经30多年,劳动村村民们在一株小小的西蓝花上潜心研究,“上下求索”,摸索出一条西蓝花产业发展的成功之路。

劳动村的东翼农产品有限公司就是村里较早形成西蓝花产销一条龙的经营企业。采访当天,记者一行走进车间,村民们正忙碌着对西蓝花进行挑选、加工处理、包装。这批12吨左右的西蓝花即将装柜出口日本。

“国外的订单下了,本地的西蓝花还未成熟,就先从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的基地运来了第一批西蓝花。”临海市东翼农产品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周美荷说。

等到了采收季节,劳动村自主形成的西蓝花交易一条街就开始热闹了。街上有川流不息的运输车穿梭其间,村里繁忙兴旺的保鲜厂加班加点,西蓝花被争相抢购,远销国内外市场,如火如荼的场面构成了一幅现代区域化农业的新景象。

不久的将来,劳动村的全产业链上还将新添一环。村里正在筹建西蓝花菜叶加工处理厂,废弃的菜叶经烘干处理后变废为宝,制成畜牧饲料供给国内大型牧场,预计今年年底投产后,将为劳动村走向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专家说

市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处负责人 梁健

农业全产业链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升级版”。大力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首先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这是聚集农业多种功能、提升乡村多元价值的具体体现,也为乡村走向共同富裕注入更多动能。

打造好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是一场深刻变革。如何在改革中求转变,在变化中求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上盘镇劳动村一直在探索和实践。

劳动村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将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各个主体紧密链接成有机整体,推动农业从抓生产向抓链条、从抓产品向抓产业、从抓环节向抓体系转变,把一株西蓝花的价值深挖拓展,发挥有效动能。

未来,劳动村可以进一步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抱团发展拓展销售新路径,厚植优势完善科学育种机制,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影响力。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