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况
温岭市石塘镇,是中国大陆新千年曙光首照地,位于温岭市东南濒海处,是一个古老的渔村集镇,区域面积28.4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59万,辖34个行政村。该镇精准旅游发展定位,通过“国资+”、“文创客+”、“原住民+”等多元化的开发模式,引导激发工商资本、人才下乡,积极盘活闲置农房,有机嫁接石屋元素、石屋文化与旅游业态,形成石塘石屋休闲度假民宿产业群,探索农(渔)民增收新途径。2019-2020年,石塘共接待各地游客约4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6.5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规划引领,政策保障。通过全面普查、蹲点调查、发放问卷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石塘镇内闲置农房特别石屋进行全面摸排,共19529间,石屋遗存建筑类型较为齐全,涵盖生活生产、商业服务、防御工事和宗族宗教活动等方面,在《石塘镇总体规划》(2011-2020)《石塘半岛旅游总体规划》(2012-2025)等基础上,编制了《温岭市石塘(箬山)石屋保护开发利用总体规划》。温岭市政府出台了《温岭市历史文化重点村保护利用实施意见》(温政办发〔2016〕134号)《温岭市石屋保护利用管理办法》(温政办发〔2016〕135号)和《温岭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资金管理办法》(温农水〔2019〕213号)等政策性文件,指导和保障石屋保护利用工作。
(二)突出重点,各美其美。围绕石塘镇闲置石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聘请中国美院、浙大规划院等10余家优秀设计团队,对石屋资源丰富的重点村,重点区块进行美丽乡村精品村、精品线路、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村建设等项目设计。同时,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和多方位资源整合,推进退企还滩、岸滩整治,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2.1亿元,差异化打造沿海民俗、历史文化村落等重点区域,形成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目前,全镇已创成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6个、特色村3个,省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2个、一般村15个,石屋保护利用村5个,A级景区村庄(区块)15个,海利村已成功获评为“中国最美渔村”,东海村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里箬村上榜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三)区域协调,组团联动。串点联线,全域打造,全景展示山海风光,全面激活乡村旅游。依托镇域沿海地理优势,打造台州市第一条滨海绿道,该绿道一期从车关金沙滩至钓浜渔港,全长约8公里;二期从大坑沙至洞下沙滩,全长约3公里。并以绿道为轴,将珍珠滩、金沙滩、海利村、金沙村、东海村、里箬村、东山村等沿海风光与美丽乡村精品村、省历史文化保护利用村和石屋重点区块通联,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线一风景,全域大美丽”的大美格局,实现片区带全域、组团共发展的目标。
(四)民宿开发,丰富业态。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举,大力推广在保留石屋原始风貌基础上加以创新的民宿开发理念,每年安排市财政资金500万元,专项用于老旧石屋修缮保护,修缮保护16个石屋重点村濒临倒塌的古老石屋200多间,并带动石塘镇7个历史文化村落被连片实施保护性开发,并以石屋作为山海文化和民宿经济发展载体,通过“文化感染、乡愁供给”,将当地特有民俗、渔家和阳光文化等元素融入民宿建设,形成滨海精品民宿特色,带动闲置石屋增值增效。
(五)流转产权,转型发展。石屋作为浙江海派民居的代表,已经成为全省海洋旅游新的特色和亮点。引导当地渔民将闲置石屋以租赁流转产权的方式进行开发,使其成为旅游开发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受惠者。为打造石屋民宿品牌,实施“滨海石屋民宿品牌提升工程”,成立石塘民宿联盟和市民宿协会,确立以差异化、集群化、产业化的思路发展民宿经济,引入专业化的民宿管理运营团队,形成了长三角地区高端海派石屋民宿群、中国海洋民宿产业示范带。同时,将民宿与休闲渔业、海鲜美食、运动骑行、文创、婚庆等乡村休闲项目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石塘海山特色的民宿文化。
三、取得成效
(一)招商引资,连片开发。大力推广在保留石屋原始风貌基础上加以创新的民宿开发理念,成立石塘民宿联盟,引入专业化的民宿管理运营团队,带动石塘镇7个历史文化村落被连片实施保护性开发。近年来,共吸引投资4.5亿元,建成各类精品民宿45家,占闲置石屋盘活利用的90%以上,其中白金宿1家、金宿1家、银宿5家。栖衡石舍被评为浙江十佳文化主题民宿,日出三舍上榜中国民宿榜50强。曾经破败的石屋摇身一变成了“金饽饽”,石屋租赁费用也从原来300-500元/月提升至1000-1500元/月每间。
(二)共建共享,转产转业。引导当地渔民将闲置石屋以租赁流转产权的方式进行开发,部分村的闲置农房由村集体统一收集统一出租,闲置农房的使用权转让价从原先的2万元左右提高到了40—60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近100万元;越来越多的渔民“洗脚上岸”转产转业成了新时代的“追梦人”,形成“人人办民宿、人人享有发展红利”的富民画卷。同时,带动了周边一大批餐饮、渔区特产、特色小吃、休闲、运动、海产品消费市场,帮助渔民就近转产转业4000多人,使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致富。“十三五”期间,石塘半岛民宿群接待游客百万人次,创收约5亿元。石塘石屋盘活案例入选“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典型案例。
(三)传承文化,开发研学。利用石塘镇2个国家级、2个省级和13个市级非遗,大力发展“研学经济”,充分挖掘石塘大奏鼓、扛台阁、小人节等非遗文化及海洋剪纸、船模、鲎壳画等本土工艺,形成涵盖陈和隆旧宅、温岭市海洋民俗博物馆、大奏鼓传习、正月十五举办的闹元宵扛台阁巡游、农历七夕举办的“小人节”民俗展示等所在内的多条研学游线。连续4年举办石塘七夕习俗“小人节”祈福礼暨省“民间民俗·多彩浙江”主题文化活动,石塘元宵习俗入选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
四、经验启示
(一)明确定位,通过差异化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石塘半岛旅游度假区依次推进海利片区石屋度假小镇建设和金沙湾海洋风情区块、箬山片区古镇古村落区块、七彩小箬区块发展,在空间上形成一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内的若干主题发展组团,最大限度利用适旅空间,实现空间布局优化。
(二)因地制宜,将闲置资源优势转为产业优势。利用闲置农房资源发展民宿旅游,秉承“返璞归真”的理念,石屋外观改造尽力做到“修旧如故”,内部装修体现地域特色乡土文化。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周边石屋开发模式的推广,形成民宿产业集群优势。引导民宿业主成立民宿协会,通过定期举办论坛加强学习交流。
(三)连片开发,放大民宿产业规模集聚效应。石塘依托丰富海岛特色石屋资源优势,加大民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厚植民俗文化、渔家文化和阳光文化等元素,以滨海绿道为主线,串联沿线民宿特色村,变“盆景”为“风景”,放大民宿产业规模集聚效应。
(四)共建共享,富民强村助力美丽经济发展。以村级为单位,引导闲置石屋使用权有序流转,通过回收开发、合作开发、委托出租等形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鼓励村民利用自有石屋,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如船模、海洋剪纸、水晶雕刻、海贝彩绘等传统手工艺,各类特色小吃等,促进渔民转产转业和创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