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水稻,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露天水田里稻浪翻滚的景象。然而在黄岩区茅畲乡西甜瓜科创园的种植基地,这一传统认知被彻底颠覆,30多亩金黄饱满的水稻,正在原本种植西瓜的大棚内茁壮生长,“西甜瓜+水稻”轮作新模式,让土地实现“四季不闲”,走出了一条稳粮增效、生态循环的农业新路径。
走进基地的种植大棚,一个个规整的拱形架构为水稻撑起“保护伞”,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头。农户们操作着小型专用农机穿梭其间,有条不紊地开展收割作业。
“我们瓜稻轮作,不仅西瓜有收成,水稻也能丰收,土地也不会闲置。”基地负责人牟森林介绍,该模式采用“1月下旬至5月中旬种西瓜,5月下旬至11月栽水稻,11月至次年1月休耕”的生态闭环,实现了瓜稻“优势互补”:西瓜采收后,田间残留的肥为水稻提供养料;水稻种植期间,淹水环境能有效抑制西瓜土传病害;休耕3个月则让土地“喘口气”。
不过,大棚种稻并非一帆风顺。“大棚水稻播种期温度特别高,对品种耐热性和水分供给要求更严格。”牟森林说,好在基地配备水肥一体化系统,农户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操作,精准供给水稻生长所需水分,成功破解了管理难题。
“预计亩产800斤左右,虽不及常规水田水稻产量,但每亩能节约肥料、农药及人工成本400元至500元,比常规种植节省三分之一成本。”黄岩区高级农艺师何杰给出专业分析。
作为西甜瓜种植大区,黄岩常年有5.2万瓜农在全国种植100多万亩西甜瓜。为推广这一创新模式,黄岩区从政策鼓励、项目投入等方面发力,固定轮作流程,引进旱优73、绿旱639等适宜大棚种植的水稻品种,让更多农户看到新模式的潜力。
“我们希望推动部分外出瓜农推广这一模式,让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在单位面积结合,实现一亩田经济效益倍增。”黄岩区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解从兵表示,该模式既能保障粮食安全,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