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信息
——四川省凉山州农业学校争当乡村发展探路者
破题发展 培养致富带头人
  • 日期: 2020- 11- 27 11: 32
  • 来源: 农民日报
  • 浏览次数:
  • 字体:[ ]

精准扶贫,靠的是人,其中的致富带头人便是乡村脱贫的领路人。随着2017年6月《关于在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开展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试行)》的出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全面启动以素质提升、技能提升为中心的高素质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期望通过助力贫困户提升文化素养,增长一技之长,打开致富之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农民素质的提升,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已成为当前涉农职业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凉山州农业学校正沿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道路上奋力前行,为农民高素质发展铺就一条康庄大道。

专家下沉 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天还没亮,来自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和凉山农校的16名栽培、植保、土壤、肥料等领域顶尖农业技术专家,为贫困老乡带来春耕生产实用课程。这是今年来赴凉山开展科技扶贫的首批农技扶贫专家团,打响了凉山农技扶贫的第一枪。

“我们最缺的就是技术。”桃坪乡党委书记阿力尔杰介绍,桃坪地处金阳国家级出口青花椒质量安全示范区核心区,全乡8000多人有贫困户2399人,2.1万亩青花椒是脱贫“绿色银行”。但乡里的花椒不少处于“放养”状态,村民大多不懂修枝,导致椒树疯长,遇有病虫害往往用火烧、刷子刷,不知如何科学防控。

四川省农科院植保所副所长刘旭发现,在其他地方很容易防治的蚧壳虫,竟是金阳青花椒头号“杀手”,椒农有时候只得眼睁睁看着花椒树枯死。听了课,桃坪乡洛解村椒农花史博终于搞懂了自己的短板。

不仅有接地气的理论课,专家们还带着村民到花椒地里,手把手教老乡修枝剪枝技术,给参加培训的农户赠送蚧壳虫防治剂、保水剂等药物,给老乡们送上一波波惊喜。当天下午,专家团又赶赴甲依乡拉木觉村给正在进行马铃薯播种的老乡们讲授马铃薯栽培和病虫防治技术。

同样在凉山州盐源县职业中学的校园内,一群学生正围着农技老师赵彬取经。这群特殊的学生是来自盐源县各乡镇的农民,他们已经在这儿上了5天课了。他们将带着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走进田间地头。

记者在教室里看到,黑板旁的墙壁上贴着一张课表,周一上午修剪技术、周二下午肥水管理、周三嫁接与育苗、周五实作技术……在这个课堂上的都是来自全县各片区的农民,在一张课桌上,学员刘再华的课本与笔记上清楚地记录着每天的课堂笔记,还有勾选出来的问题。走进教室当学生,在凉山已成为脱贫致富一条必经之路。

掌握技能 从脱贫走向小康

刘明军是凉山州农业学校98级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得益于在凉山州农校3年的专业知识积累,毕业后,刘明军回到了家乡越西县当起了有职称的农民。20年来,刘明军始终秉承“发展一个产业,造就一批能人,带动一片经济,引领一方群众”的扶贫理念,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核心来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实现贫困户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积极助力越西脱贫攻坚。刘明军还建起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纳入了18498名贫困户共同发展。刘明东始终相信,搞好农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通过知识学习及实践指导,使务工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得到有效提升,为脱贫攻坚提供内生动力。

近年来,凉山州农校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资源优势,根据各个县市不同的技术需求,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送教进村,服务农民,将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给当地的种养大户、贫困户等讲解新型、实用性技术,解决农民面临的技术难题,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摆脱贫困,为凉山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智力支持。

不管是送技能下乡,还是让农民走进课堂充电学习专业知识,这十年来,凉山州农业学校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优势,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推凉山脱贫攻坚,服务“三农”各类培训达80029人次,带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特别是在帮助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和三峡库区移民群众顺利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