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经济  > 商情指南
“马大嫂”买菜实现“零次跑”
  • 日期: 2020- 05- 26 11: 20
  • 来源: 省政府
  • 浏览次数:
  • 字体:[ ]

“您好,您购买的商品到了,请到门口来签收。”临近下班,裘心怡收到了半小时前在外卖APP上购买的晚饭食材。使用线上购物APP下单后,配送员直接送到单位门口,下班前就能收到,方便又安全,裘心怡非常喜欢这种日常消费方式。

“少出门,少聚集。”一场疫情,让不少市民改变了购物习惯,线上买菜的热情随之高涨。记者走访发现,“云买菜”已在各大社区迅速流行起来,不少家庭的日常采购也从线下转至线上。

宅家“解锁”消费新方式

裘心怡仔细一想,自己已经两三个月没去过农贸市场了。“平时工作节奏比较快,下班后再去菜场采购,往往是人最多、车最堵的时候,至少多花1个小时才能回家。”

她认为,在疫情尚未完全结束之前,还是少往菜场跑比较好。“菜场环境较为密闭,选菜、付钱时都可能和其他人有近距离接触,风险还是有的。”不过,关于线上买菜,裘心怡也遭遇过烦恼。“有些菜真的要靠抢,一旦下单晚了,当天就卖完了。”

家住椒江洪家街道的黄女士家周边没有农贸市场,往常她都是在下班后去单位附近的农贸市场买菜。疫情发生后,考虑到农贸市场每日进出人流复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在农港城的线上平台开始“云买菜”。

“前一天晚上10点下单,第二天上午就能收到,太方便了。”黄女士坦言,一开始她也有过价格贵、质量不好等担忧,结果收到的菜非常新鲜,分量也足,价格还比菜场更便宜。

商家不断更新销售模式

疫情之下,不仅是大型连锁超市,一些传统的农贸市场也开始涉足线上配送业务,不仅入驻美团、饿了么等第三方电商平台,还自建线上渠道,活鱼海鲜、蔬菜鲜肉等一应俱全,市民手机下单后,便可在家门口收到货。

李师傅做外卖骑手已经3年,以前他工作时常去各类餐饮店,近几个月他出入各超市、菜场的次数明显增多。“疫情之下,大家的消费习惯发生了不小的改变,选择线上买菜的人越来越多了。”

世纪联华路桥店除了入驻美团,同时还入驻饿了么,近一个月来,该店在这两个平台上的月订单量颇为出彩。该店一售后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疫情后选择线上买菜的顾客较疫情前有所增加,多以年轻人为主,尤其是近日来在政府消费券的刺激下,线上订单明显增多,该店为此也增派了不少人手。

椒江人小王是一名美食代购,他组建了一个美食团购微信群,目前有300余名群友,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组织两次美食团购。无论是宁波的油赞子还是杭州的李记酥鱼,亦或是杜桥的乔波排骨,都能给椒江的群友们送货上门。

“2月底疫情有所好转后,市场上开始出现美食代购,并快速流行起来,我是3月初才开始做的。”小王说,每次基本上都能接到30至50个订单,这与疫情期间大家不愿随便出远门有很大的关系。

他认为,线上美食团购不会昙花一现,这恰恰证明了大家的消费方式正在改变。“未来线上线下采购会是并存状态,在保障品质的前提下,只要线上采购能不断提供便利或优惠,就不会被消费者抛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