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经济  > 农村经济
三门双港村:胡柚树下走出致富路
  • 日期: 2020- 08- 25 17: 05
  • 来源: 台州日报
  • 浏览次数:
  • 字体:[ ]

【乡村名片】

双港村由永丰自然村、盐灶自然村、马庄自然村合并而成,位于三门县健跳镇西北部,与县农业园区连接。现有村民632户,1985人,有耕地1800亩,山林3000亩,滩涂1200亩,养殖塘800多亩。胡柚种植是双港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9年双港村村集体经济收入7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约2.6万元,其中种植胡柚经营收入约1.8万元。

记者采风

引进胡柚种植,全村脱贫奔小康

一走进双港村的村口,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国胡柚第一村”的招牌和一只巨大的胡柚模型。沿着宽阔平坦的村中公路一路前行,两旁都是望不到头的胡柚林。此时的胡柚还没有成熟,树间挂满了青涩的胡柚果,空气中都浮动着一股清新的胡柚香。“照这个情况看,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在种植园里忙碌的村民笑着对记者说。

其实在三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广阔的水稻田,家家户户都以种植水稻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那个时候真穷啊,大家在田里辛苦一年,连一千块都赚不到,人家都住上了砖瓦房,我们村还住着茅草屋。”村民何昌星告诉记者,当时改革开放不久,台州其他地方都陆续富了起来,这让双港村的村民羡慕不已。

何昌星是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他决心带着村民走出一条致富路。听说常山县的胡柚不错,种植面积小,经济效益高,他就带着村干部去常山学习胡柚种植经验。“常山是丘陵地区,属于酸性土壤;双港村是海边滩涂,属于盐碱地,能种成功吗?”虽然理论上证明了可行,但实际上何昌星心里也没底,于是,他谨慎地带领村民先试种了150亩。

那年是1990年,双港村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新种下的胡柚树需要三年成长期,这三年没有任何收益,村民们只能种点黄豆、蔬菜补贴生活,日子过得更加辛苦,但大家都在咬牙苦撑。可喜的是,三年后胡柚树顺利成活,逐渐结果。但是因为树龄小,产量不高,产出的胡柚品质不太好,卖出的价格也很低。尽管如此,但双港村的村民们依然很高兴。“不管怎么样,收入还是比以前种水稻多。”何昌星说,“而且只要树越长越大,产量就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日子总算有奔头了。”

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胡柚树产量逐渐增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市场也逐渐接受了“三门胡柚”这一新兴的水果。据了解,现在三门胡柚的批发价一般在1到2元一斤,而双港村胡柚种植面积达到了1500多亩,亩产量每年1.5万斤左右。村民们就这样依靠这些胡柚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创立品牌,增加胡柚附加值

每年的12月上旬,是双港村胡柚成熟的季节,也是村子里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那时,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商就会来到村里,将金黄的胡柚打包运走,家家户户都在种植园里忙着摘胡柚,村里的马路上运载卡车川流不息。

这也是何昌星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候。“我们种的胡柚保质期长,耐储藏,口感更甜,很受欢迎。”何昌星笑呵呵地说,“常山那边,都来我们这收胡柚呢!”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双港村陆续成立了3个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再统一出售。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渐渐发现,品牌和包装的重要性,胡柚品牌应运而生。

2018年,村民卢丹霞在双港村文化礼堂开了村里的第一场发布会,宣布“三十柚三”品牌的成立。她表示要开始实行整村统收,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覆盖、深浅加工等,帮助三门胡柚产业走上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

“村里的胡柚虽然好,但是知名度却不高,我也是嫁过来才知道村里有这个胡柚产品的。”卢丹霞说,“三门胡柚缺的就是品牌包装和销售渠道。我想以年轻人的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当地这一水果。”卢丹霞为“三十柚三”设计了新的包装,还推出了相应的文创产品。于是,山野间走出来的胡柚摇身一变,穿上了“新衣服”,摆上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鲜果店货架。原来土里土气的胡柚也身价暴涨,批发价从一两块一斤,涨到了四五块一斤。

“目前我们有社区社群、线下实体、企业定制、线上淘宝店等多种销售渠道。”卢丹霞说,她还准备通过直播,为三门胡柚带来更多流量。

讲述

大力发展特色胡柚产业

三门县健跳镇双港村驻村干部 祁选锴

一直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下,政府都在大力支持双港村的特色胡柚产业发展,比如修建水泵站,在河道枯水期引入灌溉水源;为村里修路,完善基础设施等。如今,双港村的胡柚种植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当地形成了以胡柚产业为主导,养殖业和渔业为辅的产业格局。

接下来,我们计划组织村民们进行统一的网络培训,通过开淘宝店、直播等形式,引导胡柚产业从线下向线上发展。同时,我们也会开发胡柚更多的商业价值。现在已经有村民在自家开起了采摘游。政府也会引导当地村民集中开发胡柚采摘游、亲子游等项目,发展当地特色的胡柚相关旅游产业。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