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

天台后岸:绿水青山揽客,抱团奔向幸福

信息来源: 台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21-11-16 17:01   点击数:

入冬前的台州,雨比往常来得更密一些。一场雨刚停,沿着桐街线往南行驶,车窗外,风景变换,晨风唤醒了神秀的天台山,薄雾弥漫在始丰溪丰饶的两岸。而这趟的目的地——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就被青山桃林环抱在道路深处。

走进后岸村,村头的老式水车“咿呀咿呀”地转动,一条小溪蜿蜒过村,排排新农居错落有致,游人在村中缓步慢行。眼前的后岸村,是远近闻名的“网红村”,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景象每天都在上演。

若让时光倒退十几年,彼时的后岸村是一副怎么样的景象?在后岸村党总支委员陈定恩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与眼前截然不同的画面:隆隆炮声响彻村庄,粉尘四处飞扬升腾,河道内污水恣肆横流,到处是开矿后留下的荒滩。望着满目疮痍的家乡,陈定恩不禁反问:“谁愿意来这样的地方呢?”

痛定思痛,2009年后岸村毅然关停采石场,决心修复生态,另谋致富路。那时,后岸徘徊在转型十字路口,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呢?现任后岸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文云多方考察后拍板——全村发展农家乐。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步履维艰。没有村民愿意“第一个吃螃蟹”,陈文云就个人垫资建起了村办农家乐。

2010年春节,村办农家乐试营业。营业20天,净赚7万元,这个数字让不看好农家乐的村民转变观念,大量在外经商户纷纷回乡投资。随后,不到半年时间,村里又有13家农家乐陆续开业。

为了给村里揽客,陈文云带队去上海跑了半个月,磨破嘴皮子,村委们把大大小小的旅行社跑了个遍,终于把一批又一批的上海游客请到村里。随着人气渐旺,一家又一家的农家乐在村里开张。

然而,刚起步的后岸农家乐各自经营、不成气候。低价的经营模式不但服务不到位,也让村民收入微薄,村民依然在致富的道路上摸索。

为了规范农家乐经营,提升配套设施层次,后岸村开始鼓励村民发展高端民宿,吸引更高层次的游客。2015年,中国农业银行天台县支行与后岸村签订金融自治村合作协议,通过整村授信为后岸村评级授信1800万元,并向70多户村民提供1400多万元的贷款支持,用于全村环境优化和农家乐的规范化改造。

有了“金融活水”的输入,村民更有底气发展精品高端民宿。2016年,村民陈永发将自家原有低端农家乐进行全面改造,建起了在村里引以为傲的高端民宿“遇见”。如今的“遇见”,成了众多游客的首选。

就在村头标志性的老水车不远处的“水车人家”,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农家乐。老板陈飞在外跑了十几年的运输,2011年举家回到后岸开办农家乐,2015年重新装修升级为一家高端民宿。

如今,“水车人家”每逢节假日可谓“一房难求”。陈飞夫妻俩忙碌并快乐,他说:“在外做生意多累啊。在自家开个农家乐,既能赚钱,生活环境还那么好,你说这不就是神仙日子嘛!”话音刚落,一旁陈飞的妻子就被丈夫的快人快语逗得开怀大笑,笑声中满是幸福的味道。

如今的后岸,已从当初小打小闹的几家农家乐,发展壮大成为拥有82户农家乐、2200多张床位,并成功创建国家4A级乡居旅游景区。去年,该村接待游客量达到117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4万元。

后岸的农家乐开创了“后岸模式”,而共富路上的探索还不止于此。在发展过程中,后岸村也逐步意识到“多条腿走路”的重要性。

气排球是后岸的特色体育项目,依托于村里的排球馆,后岸多次承办高级别的气排球比赛。每逢赛事,村里总是比往常更热闹几分,各家民宿老板们也忙得不亦乐乎。这种“文旅+体育”的模式,又给后岸旅游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此外,村里还开始拓展文旅相关产业,举办“桃花节”“荷花节”“开羊节”等各类节庆活动,利用旅游人气带动农副产品、传统手工艺品的销售,农户通过种植蔬菜、养殖畜禽、集中加工馒头、年糕、黄酒等,批量供应农家乐或游客。

后岸人的“共富路”是越走越顺了,也带动了周边村庄的发展。近年来,天台县创新探索“片区化组团发展”模式,把一个个村庄串点成线,打破了以往资源分散、各自为政、力量单薄的局面。后岸村主打农家乐,寒岩村发展研学旅游,始丰源村推出千米花廊,寒山村发展红色旅游……从“村自为战”到“协同推进”,后岸的这条“共富路”是越走越宽,越走越有信心。

专家说

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处负责人 周才勇

共同富裕的道路要如何走,各地都有自己的答案。能人引路,先富带后富,这是后岸的答案。从靠“卖石板”为生到“卖风景”致富,后岸的发展走出了独树一帜的“后岸模式”。

后岸人的腰包鼓了,生活美了,也不忘带动周边村庄“组团”致富。从“村自为战”到“协同推进”,后岸村正以“片区化组团模式”实行资源共享、项目共谋、联动发展,以每年上百万的游客量辐射带动周边村落,一大批新时代美丽乡村正涌现开来。

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要勇于打破局限,打破行政村区域限制,统筹片区内资源要素,发挥龙头村辐射带动作用,实现资源共享、环境共享、项目共建,达到“1+1>2”的集聚发展效应。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