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漫步榴岛全域、辗转山海之间,各类企业机器轰鸣,田园阡陌果蔬飘香,蓬勃发展之气可感可知。
规上企业数和规上工业产值双“破千”,创新百强县(市)排名居全国第23位……玉环综合实力有目共睹。
“八八战略”强调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20年间,玉环立足海岛强县基础,聚焦“扩中”“提低”工作,探索“村民持股”等制度改革,发展多种业态共富工坊。其间,成果喜人:2015年以来,玉环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居台州首位;2022年,玉环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4760元,增长6.9%,排名全国县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17位。
共同富裕,在玉环有了生动具体而卓有成效的实践。
扩中提低,让人才成长有空间
“打工者变合伙人,干劲当然足。”作为浙江雅迅眼镜有限公司第一个车间合伙人,王付春承包了企业的成品组装生产线,招揽了30多位员工。
他们只负责生产,食堂、住宿以及节日福利等待遇都由“雅迅”提供。
“工资涨了,生活变了。”王付春不仅在玉环安家,还购置了房子和车子。3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
而对企业来说,这是“双赢”。“老员工承包成品组装、镜架机加工、打磨、上色4组生产线后,公司从单一生产镜脚到生产成品眼镜。不仅解决了品控等问题,降低了生产成本,连招工难的问题也迎刃而解。”“雅迅”总经理杨益元介绍。
技术工人当股东、合伙人是玉环围绕技术工人“扩中”的举措之一。
去年9月28日,《玉环市重点人群“扩中”“提低”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发布。围绕促就业、激活力、拓渠道、优分配、强能力、重帮扶、减负担、扬新风8大实施路径,聚焦技术工人、高素质农民(渔民)、进城农民工、科研人员、高校毕业生、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低收入农户、困难群体九类群体,提出了推动率先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的总目标。
围绕《方案》,玉环还提出了量化目标:到2025年,玉环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50万元群体比例达到70%、20万元-60万元群体比例达到4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1.88。
农民持股,让乡村发展更和谐
正值暑假,干江镇上栈头村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经过三轮股份众筹,村里建起了海底隧道、神州飞碟、滨海摩天轮等11个游乐项目,每年门票收入超700万元,且持续增长。几年间,村里先后三次向村民发放分红,累计分红超600万元。
“得益于‘村民49%+村集体51%’的股份众筹成功实践,村里的经营性收入50%进了村民口袋,另外50%用于村里新建项目,这让村子有了持续发展的底气,游客也越来越多。”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法林介绍,“今年还将陆续建成共富图书馆、海底温泉、共富学院等一批精品旅游项目,让‘网红村’持续焕发活力。”
借力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016年以来,玉环全市185个村中有167个村成功让农民变“股民”,累计分红6亿多元,人均增收2000多元。
同时,玉环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改革,引导农民将手中零散的土地、农房等资源委托村集体统一管理、开发利用,让“沉睡的资源”变成优质资产。在大麦屿街道峰阳村,近500户村民的800亩土地以打包入股方式承包给客商投资兴业,每年按入股的土地平方数收取租金人均1500元左右。
“扩中”更不忘“提低”,玉环加大低收入群体帮扶力度。在芦浦镇井头村,村经济合作社和村民共同出资成立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村集体为低收入农户垫资入股,分红时扣除本金,确保让“平均数”以下群体真正富起来。
共富工坊,让弱势群体不掉队
走进沙门镇水桶岙村,青山含翠、流水潺潺,忘忧风“共富工坊”就坐落在村里一座古朴小院内。
不同于别处,忘忧风“共富工坊”如同一间文创店铺,这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其中,由毛毡制作的扭扭棒和钥匙扣随处可见。
工坊发起人王油沣介绍:“毛毡工艺品市场需求量大,而这一手工项目也适合村里的闲散劳动力,于是,我在村‘两委’招引下创办了‘共富工坊’,分发原材料给村里的老人、宝妈们,成品由我在路桥的4家门店销售。”
工坊主打“文创+手工”,教授村民毛毡制作手艺,吸纳农村闲散劳动力,去年7月运行至今,已支付七八万元工资,帮助水桶岙及周边的60余名村民实现增收。
在海山乡大青村,有一块海上牧场。鱼苗投放、养殖等工作,均由40多位村民完成。
“现在工作不好找,在这里帮忙,我每月可以有2000多元收入呢。”说起这份工作,村民赵志形脸上洋溢着笑容。
去年8月,村里成立耕海牧渔“共富工坊”,他和村里40余名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相继获得了就业帮扶。
“有了政府的帮忙,我们再也不愁用工难了。这些村民水产养殖经验也比较丰富,正好满足我们的需求。”金庆水产养殖合作社管理人员蔡修华说道。
此外,海山乡还将海错集市的商铺、移动销售餐车等资源无偿或低价交由困难群众经营。
“耕海牧渔”海上工坊、“忘忧风”文创工坊、“稻虾共养”生态工坊……在玉环,各种形态的“共富工坊”已变成一种流行,截至目前,玉环已建成“共富工坊”112家,带动就业近2500人,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专家说
玉环市委社建委专职副主任 陈君岳
近年来,玉环市围绕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实践试点工作,高质量建成“三新”共富精品示范带,迭代升级“农民持股共富”模式,通过新建共富工坊、加快飞地抱团、片区组团发展,增强农村造血功能,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经营新体系;率先形成以股份众筹为特征的“资金抱团”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与政府、金融机构开展合作,有效挖掘出一批露营村、乐玩村、文旦村等特色富民产业投资潜力。同时,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在坚守土地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三条底线的基础上,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与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工作同频共振。
当然,玉环想要打造“扩中”“提低”新样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改革创新上仍需大胆探索。期待不久后的玉环能够进一步当好农村“抱团创富”示范标杆,探索出强村富民新路径,通过建设好花园式港口城市,打造好浙东南地区重要发展极,为绘就全省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蓝图画上玉环的重要一笔。
记者手记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采访中,无论是产业工人,还是农户渔民,在他们的表达里,可以感知到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从上世纪80年代的渔民“洗脚上岸”,到当下的“村民持股”模式,时代大潮下,勤劳聪慧的玉环人总能踏准发展节拍。这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发展内因。
在政府层面,围绕共同富裕,玉环确保施政过程中的三个“更加精准”:底数更加精准,全面掌握重点群体的收入情况;措施更加精准,细化量化行动方案和工作清单;政策更加精准,构建“共性+个性”的政策工具箱。“三个精准”让共同富裕工作有的放矢,是政策保障更是发展外因。
两者相辅相成,玉环的共同富裕实践必将蹄疾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