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澳大利亚国际油橄榄大赛(中国赛点)在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亭旁镇的油橄榄产业基地闪亮登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者,以及来自法国、俄罗斯等国的国际观察员参加。据了解,该赛事旨在为全县搭建起油橄榄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提升当地油橄榄的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亭旁镇深化党建引领“土特产”振兴,通过“产、加、销、旅、研”一体化发展,持续缩小城乡、地区和收入“三大差距”,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振兴新路。油橄榄就是其中一项典型探索,可起初,对于这一“舶来品”,怎么种成了大问题。
对此,镇里成立名为“亭山农业”的强村公司,借助归国侨商的力量,由强村公司统一提供种苗供应、技术服务、鲜果收购“三包”模式,村集体帮助流转土地和组织劳力,种植户则以高于市场价1—3元/公斤的价格兜底卖给强村公司。为了做大产业集群,亭旁镇还专门组建油橄榄产业链共富工坊,通过邻近支部联建、强弱支部共建等方式,吸引21个省级重点帮促村、两个市级帮促村和两个一般村以资金或土地入股。目前,各联建村持股量达48%,累计盘活闲置山地2500亩,去年每村获得分红15万元。
“要想油橄榄长得好,品种是基础,技术是关键。”三年前,曾在西班牙旅居多年的侨胞傅玉楼回到家乡,带领欧洲油橄榄技术团队在100多个品种中选育出2个适应性强且成活率、产果量、含油率高的品种开展试种。此外,三门县还构建油橄榄“科技小院”人才共享平台,定期邀请法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的行业专家开展技术交流。
与此同时,来自甘肃省陇南市的油橄榄种植专家团队,以及省、市两级农科院的科技工作者接力帮扶,推动轮作栽培、高接换优、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等10余项技术落地应用。目前,新技术普及率已达95%,使得油橄榄扦插育苗成活率从45%提升至95%,年产量超过10万株。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西班牙油脂与蛋白质营养健康国际联合实验室-科技成果示范基地”已顺利落地亭旁镇。这一平台将为油橄榄种植技术革新、加工技术升级、国际化合作等方面提供前沿支撑。下一步,当地还将规划建设油橄榄加工中心,拓展研发茶饮、化妆品等衍生产品,开拓出海渠道,预计可使亩均收益提高近10倍。
如今,从稚嫩小苗到特级橄榄油,全县已构建油橄榄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我们用‘绣花功夫’规划油橄榄产业发展,既保证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又给文旅发展留足空间。”在亭旁镇党委书记杨松看来,新业态要长远发展,人才支撑很关键,“依托县里推行的‘乡聘村用’‘揭榜挂帅’等机制,我们已引进75名青年人才,其中包含3名海外农业留学人才。”
眼下,亭旁镇还专门搭建了一个创业平台,通过打造“宁和红韵”和美乡村片区,串联起下路朱村油橄榄种植园区、岙楼村生态康养民宿集群、杨家村红色研学基地等资源,鼓励青年主理人在现有乡村特色康养、旅游业态基础上,融入油橄榄主题元素,组团打造“亭山油橄榄创意谷”。
未来,国际化也将成为三门油橄榄的靓丽标签。目前,该县正与西班牙、意大利等知名产区尝试共建国际油橄榄研究与文化交流中心,开发油橄榄主题的国际研学课程,吸引海外青年参与农业实践,同时计划举办更多如国际油橄榄大赛、油橄榄文化节等国际化活动,加速亭旁从红色老区向“国际化农文旅融合样板镇”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