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为岁首
农为先行
近三年,路桥区建设集中育秧设施10个,项目总投资1779.58万元,建成育秧大棚70652平方米,新增单批次育秧能力10600亩,全年可育水稻秧苗2-4批次。
结合市农科院引进的早粳稻品种
可实现早稻2月育秧
早稻新米上市提前1个月
下一茬晚稻的移栽时间提前1个月
为全年粮食丰产打下良好基础
助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
育秧中心
➩通过集中化管理、技术集成、标准化生产等手段,显著提升了秧苗质量和生产效率,是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核心抓手。
➩通过设施农业技术,不仅降低了育秧成本,还增强了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撒 下 绿 色 种 子
走进位于新桥镇新兴村的育秧基地
农户们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早稻育秧
空秧盘被放上育秧流水线后
通过传送带
完成上土、浇水、撒种、盖土、出盘
该育秧基地占地面积为10080平方米,自2023年投入使用以来,其流水线单次育秧能力达近1600亩,全年育秧达5000余亩。
今年,新桥镇种植大户蔡斌斌还采用了基质棉育秧。每个秧盘均匀分布着近150克种子,不仅出苗率高达4800余株,相较于传统基质还节省了将近一半的成本。
机械化设备的引入
大大提高了育秧效率
据悉,传统人工育秧8个人一天制作的秧盘只能满足60亩地的用秧需求,有了机械化设备,一天制作的秧盘能服务230余亩地。
春季早粳稻培育25天至30天便可下田,利用自动驾驶插秧机进行毯苗栽插,每日工作量在60亩地左右,相较人工插秧效率高,损耗也更小,亩产能提升10%,达到440公斤。
“我们育秧的优势还在于种子。”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蒋海凌称,其他水稻种子如若提前播种,便会在早春低温的胁迫下死苗烂秧,且本地生产的早稻无法作为口粮食用,“我们引进了北方耐寒性较好的粳稻,虽然在本地种植无法完全还原东北大米的品质,但米质优于本地生产的早稻,且能够当作日常口粮食用。”
新兴村育秧基地最早的一批春季早粳稻种子在2月13日便开启育秧,3月种植后,7月初收割时能够避开台风这一自然灾害。2月育秧的早粳稻相较于市面上大批量生产的水稻领先了近一个月,不仅能大大提前下一季晚稻的播种时间,还能实现全年产量大幅度增加。